主页 > imtoken国内版下载 > 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的影响.docx 9页

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的影响.docx 9页

imtoken国内版下载 2023-11-25 05:13:01

摘要:2022年以来,受通胀持续攀升影响,美联储开启了新一轮加息。 在美联储历史上八次加息周期中,美元通常在周期后期大幅升值,此时经济开始走弱,全球贸易规模因需求下降而萎缩。 但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美联储此次加息对全球经济、汇率、贸易的影响与前几轮加息之初有所不同加息周期。 衰退预期、一些主要工业国家贸易逆差、资源国家贸易顺差明显增加。 这与1979年石油危机爆发后第二轮加息周期末期面临的情况类似。 对我国而言,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令外需放缓,拖累我国出口。 同时,中美利差拉大导致人民币贬值更加明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的货币政策。 松散的强度和节奏。 针对上述影响,一方面,我国将通过扩大内需、保持供应链稳定、推动进一步对外开放等方式,构建国内外双循环,缓解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 主”,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缓解美联储加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022年以来,美联储在通胀压力下开启了新一轮加息。 自1970年代以来,美联储已启动八次长期加息周期,每一轮加息都对全球经济、汇率和贸易走势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分析比较美联储历史上八次加息周期的背景和加息后的全球汇率、经济和贸易走势,阐述本轮加息对世界经济表现的影响主要货币汇率、经济趋势和对外贸易。 对历次加息的异同,同时分析了美联储本轮加息对我国经贸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将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美联储历史八次加息周期背景及加息后全球经济贸易走势 (一)美联储历次加息周期背景。 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疫情前,美联储已有8次加息,较长的加息周期分别为1972年3月~1974年7月、1977年5月~1981年6月、1983年3月~1984年9月、1986年12月~1989年5月, 1994年 1995年2月至1995年2月、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以下简称“第一次加息”至“第八次加息”。 美联储通常根据其货币政策执行框架来决定每轮加息周期的起止时间点。 受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理论更新的影响,美联储在这8次加息周期中的加息幅度差异较大,其货币政策执行框架也经历了数次更新。

图1 美联储历次加息称为加息周期区间 初始利率 最终加息区间 货币政策实施框架 第一次加息 1972.3~1974.73.50.00% 950BP做出选择,经济过热时加息,无量化指标 次数 第二次加息 1977.5~1981.64.70%20.0030BP 第三次加息 1983.3~1984.98.50.50%300BP 第四次加息 1986.12~1989.55.875%9.75%387.5BP 另外除因素外,将金融市场风险纳入货币政策框架,采取货币政策调整应对突发性风险 BP第七次加息 2004.6~2006.51.00%5.25%425BP第八次加息2015.12~2018.120.25%2.50%225BP以通胀和失业率作为量化指标数据来源:Wind、开元评级绘图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过境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发生了变化,但主要是框架内涉及的指标逐步量化细化。 总体来看,美联储各阶段货币政策执行框架涉及的指标较为相似。 经济增长 通胀水平、货币供应量和就业水平是美联储一直关注的目标。

美国:CPI:同比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 PMI 美国:联邦利率:有效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失业率:季节性调整后 10.00-10.0020.00-5.0030.000.0040.005.0050.00 美国:CPI:环比同比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 PMI 美国:联邦利率:有效联邦基金利率美国:失业率:季节性调整后 -11972-101974-1976-41978-11979-101981-71971-11972-101976-41978 -101981983-41986-101992-1019997-71997-71997-71997-719997-71997-71997-71997-71997-71997-71997-719997-71997-71997-7-7197-7-7-7197-7-7-7-7-7-7-7-7-7-7-7-102002-720020012004-420011200112001200120012001200120012001100110011001100100110011001100110012001001200100120010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009999转从美联储每次加息周期所面临的具体背景来看,美国经济通常都处于过热或复苏期,即PMI持续高位、失业率持续下降、经济复苏的时间点。通胀水平有望上升。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当时的货币政策框架会略有变化。 加息期间(1983.3~1984.9),由于M1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量化指标,美联储在1983年3月M1增速升至10.81%时开始加息。此时,美国经济刚刚开始复苏,PMI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并且由于金融市场风险被加入货币政策执行框架,在第四次加息期间(1986.12~1989.5),由于“黑色星期一”的发生,美联储短暂中断加息并三次降息、第六次加息(1999.6~2000.5)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推迟至1999年6月。

(2) 过去美联储加息后的经济和美元汇率走势。 美联储通常在美国经济过热时开始加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后,它往往会下降。 失业率在维持低位一段时间后开始上升。 通胀水平在上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回落。 这个时候美联储一般会停止加息。 特别是“滞胀”时期早期货币政策实施框架的失灵,导致高通胀与经济疲软同时出现。 第一次加息(1972.3~1974.7)和第二次加息(1977.5~1981.6)时,控制通胀美联储并没有在经济走弱时停止加息,而是进一步大幅加息,导致美国经济在这两轮加息周期中下滑。 从美元指数的走势来看,在1972年和1986年的两轮加息周期中,根据《史密森协议》和《广场协议》,美元处于贬值状态,因此这些两轮加息既防止输入性通胀,又抑制了输入性通胀。 出于美元过度贬值的目的,美元指数在两轮加息周期末期也呈现一定的上行趋势; 除了上述几轮加息周期外,美元指数通常会因美联储加息周期期间美元资产收益率的上升而上涨。 图3 1973年以来美国广义指数走势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图 对于全球经济走势,由于美联储加息过程往往带来美元流动性收紧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货币收紧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初期对外债和资源出口依赖度较高,美联储加息对其经济的影响将更为严重。 在历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1983年和1994年的加息分别引发了拉美国家、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导致其货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并导致部分国家出现主权债务违约; 2004年 最初的加息周期终于刺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发了次贷危机,使世界陷入了金融危机; 而在2015年的加息周期中,全球经济在加息开始后迅速放缓,这使得美联储不得不在2019年利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时开始下一轮降息。 (三)美联储历次加息后全球贸易走势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加息引发的各种变化都会对全球贸易形势产生影响。 在美联储历次加息周期中,随着加息逐步推进,经济运行将逐渐减弱,需求将放缓。 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也可能因美元流动性收紧而下跌,这将使全球贸易整体水平有所下降。 从全球总出口增速变化来看,1975年、1981年、1989年、1996年和2001年的大幅下降可能与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有关。 贸易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全球贸易规模增速下降的时间点往往处于加息周期末期。

此外,美联储宽松周期中1991年、2009年和2012年全球贸易规模大幅下降的原因与苏联解体、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 50.00%40.00%30.00%20.00.00%0.00%-10.00%-20.00%-30.00%图表4 150.00%40.00%30.00%20.00.00%0.00%-10.00%-20.00%-30.00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而分国别来看,虽然从理论上讲,货币贬值幅度较大的国家在美元升值周期中会获得相对出口优势,但从1981-1983年和2000-2001年两轮美元升值和全球贸易下滑的数据来看,各国自身一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状况对其出口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以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出口国日本和德国为例。 1981年至1983年的三年间,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平均汇率较1981年初分别贬值了14.22%和16.73%。不过,日本这三年的出口表现却明显好于此德国。 与此同时,日本从1980年的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 而在 2001 年,情况恰恰相反。 日元汇率贬值幅度大于欧元,但德国出口和贸易顺差保持正增长。 在此情况下,日本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均出现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始于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是促使美联储在1977年至1981年间大幅加息的原因之一。 1981年的全球贸易。尽管如此,它仍然保持了较大的出口增长,贸易顺差也大幅增加。 二、本轮美联储加息对全球汇率、经济、贸易的影响与历次加息的异同。 与历史上八次加息对全球汇率、经济、贸易的影响相比,受疫情、地缘政治、加息启动时间等节点影响,全球汇率变化本轮加息后的经济、贸易走势也略有不同。 首先,由于货币政策执行框架发生变化,美联储本次加息时通胀已经处于高位,这使得市场在正式加息前抱有较大预期,因此美元指数在官方加息之前已经大幅上涨。 在大幅加息后进一步上涨; 其次,受疫情影响,虽然在加息开始时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但整体经济并不是很健康。 结果,在连续激进的加息之后,美国经济立即陷入低迷。 疲软迹象导致人们预期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尽管全球汇率和经济走势与以往加息周期开始时有所不同,但如果详细对比当前数据,当前数据与美联储在经济走弱后继续加息时有所不同1979年(即第二次加息周期)。 后期的表现)类似。 在经济面临衰退预期的同时,受石油危机影响,通胀持续高企,全球贸易萎缩。

(一)美元指数大幅上涨,全球经济预期明显走弱 2022年以来,受通胀上升影响,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加息力度持续增加。 截至2022年9月末,美联储将在2022年3月、5月、6月、7月、9月分别加息25、50、75、75、75个基点,共计300个基点。 结束2020年疫情以来量化宽松,2022年6月1日开始缩表,6-8月月度缩表475亿美元,9月后缩表规模扩大一倍. 在加息预期和3月后的多次加息推动下,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 1年期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分别从年初的0.40%和1.63%升至9月27日的3.97%和4.16%历次加息对比特币走势,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的同时,中国、日本、欧元区、英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受自身影响出现回落或相对低位上升。流行病、经济运行和地缘政治冲突。 利差明显扩大。 具体到中国,由于上半年疫情对经济影响明显,中国货币政策较上年更加宽松。 年内实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政策。 中国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2529%和2.7855%跌至9月27日的1.8711%和2.7051%,8月触及1.7004%和2.5800%的低位; 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海外投资者认为日本央行将相应调整货币政策。 日本国债被海外投资者抛售,国债收益率小幅上升。 其 1 年期和 10 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分别保持在-0.1% 左右和 0% 至 0.25% 的范围内; 在欧洲,虽然欧洲央行也跟随美联储开启了加息周期,但一方面,其加息幅度相对美联储较小。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使欧洲面临能源危机,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1年期和10年期欧洲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6921%和-0.6921%以及9月27日的-0.1231%升至1.6711%和2.1829%,而10年期国债欧盟制造业重要国家德国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18%上升至2.10%,涨幅小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涨幅。

在利差高企的背景下,国际资金和国际资本加速流入美国。 今年前8个月,境外投资者净买入美国长期证券7054.8亿美元,超过2021年全年4701.2亿美元的水平 今年前8个月国际资本净流入全年达到11.5008亿美元,也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净流入总额11.1137亿美元。在大量资金流入美国的背景下,美元指数明显走强。 广义实际美元指数从1月份的109.70升至9月份的120.18,美元指数也从年初的96.22升至9月27日的114.16。主要非美货币中,截至10月25日, 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2.80%,欧元兑美元贬值12.59%,日元兑美元贬值22.31%,英镑贬值15.46%,均大幅贬值。 受疫情、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预期明显减弱,存在衰退风险。 9 月份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 PMI 指数已降至 49.8% 的收缩区间。 经济增长预期方面,IMF在《2022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7%,较年初的3.8%预测下调1.1个百分点; 预计将从年初的4.4%下降1.2个百分点至3.2%。

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在激进加息的影响下明显放缓。 10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自2020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50%,由4.0%下调至1.6%。 在欧洲,由于俄乌冲突的激化,欧洲的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欧元区9月通​​胀水平升至10%的新高,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分别降至48.4%和48.4%。 收缩幅度48.8%; 日本制造业PMI虽维持在扩张区间,但年内逐月回落,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也由3.3%下调至1.7%。 (2)除中国以外的主要工业国贸易顺差将大幅减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2022年,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影响难以恢复正常。 俄乌冲突导致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原材料供应国,资源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而大多数工业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影响,贸易顺差大幅缩减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资源国中,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国2022年将保持较为显着的贸易顺差。澳大利亚1-8月贸易顺差达924.3亿澳元,同比增长5.45%,主要是由于煤炭、焦炭和其他化石燃料价格上涨; 俄经济发展部预计,2022年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分别达到2300亿美元和1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而巴西1-9月也实现贸易顺差477.18亿美元。

在传统工业国家中,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龙头和传统制造业强国,贸易顺差连续多年下降。 2021年其盈余为1729亿欧元,而疫情前的2019年为2240亿元人民币。 受乌兹别克斯坦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飙升影响,德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1-8月累计贸易顺差435亿欧元,同比下降65.45%,而8月贸易顺差仅为6亿欧元。 趋势延续 德国自 1991 年以来未出现过贸易逆差,很可能出现一个月的贸易逆差。此外,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除中国外最大的工业出口国,在进入2022年,未来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并未随着美元升值而缓和。 因此,虽然2022年日元和韩元大幅贬值有利于其出口增长,但同时国内疫情导致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和生产效率陷入贸易逆差趋势货币贬值并没有缓解。 2022年1-9月,日本累计贸易逆差14.31万亿日元,已连续14个月逆差; 韩国累计贸易逆差为288.89亿美元,也是连续6个月逆差。 近年来,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外贸增长显着的新兴国家越南,5月份也出现了贸易逆差。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国虽然也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影响,但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 1-11月,累计贸易顺差530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20%。 得益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带来的成本优势和疫情防控良好带来的产能优势历次加息对比特币走势,也体现了我国维护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 三、本轮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的影响及我国将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以上分析来看,本轮美联储加息一方面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全球需求将减少,中国的国外需求也将随之而来。 我国出口下滑一直拖累中国出口。 9月以来的外贸数据印证了外需走弱的趋势; “汇率”的意图比较明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和节奏。 针对这两种影响,我国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应对。 (一)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美联储激进的加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疲软。 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显着增加。 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与此同时,在我国内需方面,前几年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在外需下表现疲软。疫情下房地产行业低迷和消费者信心恢复缓慢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较早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将加快建设应对上述挑战。 在扩大内需、构建内需大循环方面,近期各项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以稳定房地产业发展,促进国内消费回暖。 同时,在10月份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中,也提出,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国将着力推动供需同步升级。未来,通过提高社会要素的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将在多方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供需矛盾,使商品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居民就业,使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是完善流通环节,促进利润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转移,使资本市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在构建国际大循环方面,在当前全球疫情持续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形势下,我国保持了稳定的供应链,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国。 上述我国2022年保持的高额贸易顺差体现在这一点上。 而我国完整的产业链也促进了国外企业进一步到我国投资。 近期,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宝马、大众等德系车企将其未来电动汽车生产线大量转移至中国,对我国上游企业进行大手笔投资。 ,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未来,我国将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 具体来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投资自由化水平,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进程。在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 转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同时,积极投入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绿色协同转型,积极实施碳峰碳中和,实现创新、提质、提效,也将拓展对外开放新优势空间。 . (二)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货币政策,减少国内外货币政策错位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后,我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明显的脱节。 4月中旬以来,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区间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出现大幅贬值。 收益率倒挂、汇率贬值,使得人民币债券也面临外资减持的压力。 2022年2月以来,外资连续10个月减持中国债券。 2022年11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30972.35亿元,较1月份的37335.04亿元大幅下降。 由于我国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走弱的三重压力,加上防疫政策放宽后,人员集中感染也将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影响。 未来经济复苏仍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 我国货币政策仍将坚持“以自我为中心”,视经济形势适度宽松,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它可能会继续与美国货币政策保持不一致。

面对政策错位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外资持续减持中国债券,央行也采取了一定措施降低政策错位的影响。 On the one hand, the central bank communicated with the market by reducing the foreign exchange deposit reserve ratio. Guide expectations, improve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to ease the unilateral expectations of RMB deprec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maintain sufficient market liquidity to avoid the impact of foreign capital outflows on the bond market. In addition,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20, my country's export growth rate has continued to be at a high level, and the trade surplus has repeatedly hit new highs. A large trade surplus can support the RMB exchange rate when necessary, and will also alleviate the constraints of policy dislocation on my country's monetary policy.